傳真:0755-21675715-813
郵箱:ping@izhuok.com
地址:深圳市南山區西麗茶光路1018號創客公館5樓501-503室
企業創新之讓“沉默”的數據也能“說話”!
企業創新之讓“沉默”的數據也能“說話”!
近日,2017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揭曉,兩名科技工作者榮獲科技突出貢獻獎,140項成果榮獲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兩家單位榮獲企業技術創新獎。事實上,重慶科技獎的獲獎人物、團隊和企業,是我市近年來創新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即日起將開設“創新故事匯”專欄,講述重慶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團隊經歷,讓讀者了解他們在創新道路上勇敢前行、敢于開拓的故事。
在這里,我不得不提到一個核心人物:楊新民 他是重慶師范大學教授、國際系統與控制科學院院士?,F任最優化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運籌學會副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天元基金學術領導小組成員,中科院優化與應用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他在科學技術創新上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說到貢獻,我不能不提起“運籌學”
破解困擾運籌學界的學術難題
1.那他為什么要選擇運籌學?楊新民自己的解釋是,運籌學是將復雜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然后用數學理論去求最優解的學科。1979年,年輕的楊新民考入重慶師范學院數學系,4年后,他畢業留校,當上大學老師,捧起了“鐵飯碗”。然而,楊新民沒有滿足于“鐵飯碗”。他繼續深造,在1985年考上重慶大學的研究生,研究方向正是運籌學。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他解決了數個國際運籌學界的多年難題,研究成果獲得國內外的廣泛認可和高度評價。
2.攻破多道難題
多年來,被楊新民攻破的難題,包括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汪壽陽提出的向量標量化方面的公開問題、困擾運籌學界多年的分式多目標優化問題中有關分母函數問題等。他的研究成果被國際系統與控制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美國工程院、加拿大科學院的學者們引用,并先后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重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2次)、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因為突出的學術貢獻,他于2015年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聘為兼職教授,并于2016年被授予國際系統與控制科學院院士。
通過運籌學讓沉默的數據“說話”
雖然在理論研究方面成果顯著,但楊新民絕非“兩耳不聞窗外事”。鉆研運籌學理論的同時,他同樣關心基礎理論的實踐應用。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他與另一位學者合作,共同完成政府部門的“重慶產業政策研究”課題,探討哪些產業應當作為重慶的支柱產業來發展。而最能客觀反映重慶各類產業發展情況的,就是記錄在紙上的一個個數據。那時,電腦還沒普及,楊新民帶著學生,把兩大車紙質原始數據手動錄入學校的計算機,再進行統計、建模、分析,得出了應該以汽摩、機械等產業為支柱產業的結論。
探索將運籌學與人工智能相融合
運籌學發展至今已近百年,作為該領域的知名科學家,楊新民卻很“潮”。他總是在關注前沿科學動向,思索如何讓運籌學發揮更大的作用。
1. 讓人工智能“舉一反三”
從一年前開始,他和團隊就在探索將運籌學和人工智能相融合,開展交叉學科實踐探索。“數學建模、算法,正是運籌學的專長。”楊新民說,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進入國家發展戰略,作為基礎科學領域的學者,他意識到,相關的基礎研究應該及時跟上。按楊新民的設想,運籌學可以對人工智能解決問題的普適性進行優化,也就是說,能夠讓人工智能“學”會舉一反三,從目前的解決具體問題發展為解決類型化的多種問題。
2.人才不可或缺
但這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務,人才,是科研中不可或缺的資源。楊新民深知這一點。
今年上半年,在他的建議下,重慶師范大學數學學院遴選出50名學生進行試點,在他們的課程中增加大數據、人工智能相關的內容,目標是培養具備大數據、人工智能領域實踐能力的應用型數學人才。
就在最近,針對大數據、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培養,楊新民還向教育部提出建議,希望組織專家編寫相關教材、對大學教師進行培訓、為數學、計算機等專業的大學生增設大數據、人工智能課程。